
【綜合外電報導】美國政府自2025年5月3日起,正式對大部分進口汽車零件課徵25%的關稅,引發汽車產業鏈廣泛關注。該項政策標誌著美國政府在「經濟主權」與「製造回流」方針下的重大舉措之一,但亦可能對國內汽車組裝、維修與消費市場產生連鎖衝擊,進一步影響全球汽車供應鏈與物價結構。
此次關稅適用範圍涵蓋除部分符合美墨加貿易協定(USMCA)規定的產品以外的進口零件。根據規定,只有來自加拿大或薪資達時薪16美元以上的墨西哥工廠所生產的零件才能獲得豁免。然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過去一年自墨西哥進口的汽車零組件總值高達825億美元,其中多數不符合豁免資格,未來將全面受到關稅影響。
儘管白宮提出初步緩衝措施,包括允許車廠在第一年申請最多3.75%的車輛價格退款,第二年降至2.5%,並於第三年取消,但分析指出,這項緩解方案僅能稍減衝擊。根據CNN整理貿易資料推估,即便考慮退款措施,每輛車仍將增加約4,000美元的成本。通用汽車執行長芭拉(Mary Barra)坦言,預期關稅將令公司全年營運成本增加40億至50億美元。
不僅新車價格上升壓力加重,維修與保養成本亦將受波及。Cox Automotive首席經濟學家史莫克(Jonathan Smoke)指出:「相較於整車關稅,零件關稅對整體經濟的衝擊更深遠。它將使汽車維修、保養與保險費用同步上升,影響的是每一位車主,而非僅限於購買進口車的消費者。」
目前在美國組裝的車輛中,無一可完全排除進口零件的使用。政府統計顯示,平均每輛美國製造的車輛有超過50%的零組件來自國外。此一事實顯示,即使是在地生產車輛,也難逃此波關稅衝擊。根據美國大學退休教授杜布瓦(Frank DuBois)分析,目前幾乎無任何車型能符合美國85%「USMCA合規」的免稅標準。
此外,車廠與供應鏈早已習慣北美自由貿易區內的無關稅物流模式,零組件長年來在美國、加拿大與墨西哥間跨境流通,如今受到政策逆轉,將迫使產業重新評估零件採購、製程地點與整體營運成本配置。
面對此波政策轉變,業界紛紛調整策略。包括梅賽德斯-賓士在內的多家車廠,已考慮將更多關鍵車型生產轉移至美國境內,以規避高額進口稅。同時,部分企業暫緩對美出口或調整產品線。
儘管短期內新車價格變動尚不明顯,包括通用與福特均表示將延長促銷與折扣方案,但業界一致預期,2025年下半年起,價格壓力將逐步反映於終端市場。對台灣汽車零組件出口業者而言,若無法納入USMCA合規範疇,未來對美輸出亦恐受到波及。
分析認為,此次關稅措施反映美國政府在選舉與產業戰略中強化本土製造的決心。然而,其所帶來的成本、產能與國際關係變數,仍需密切關注其後續效應,並評估全球汽車市場格局是否因之出現根本性改變。
原文出處: CNN https://edition.cnn.com/2025/05/03/business/auto-parts-tarif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