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立法院社福衛環委員會審查年度預算凍結案期間,勞動部長洪申翰針對AI技術快速發展對就業市場造成的衝擊提出因應措施。他表示,AI應用已成不可逆趨勢,對產業運作效率與勞工工作型態均產生影響。為協助勞工面對AI帶來的職場變革,勞動部正訂定相關「AI應用職場指引」,預計於今年下半年完成,作為企業導入AI技術時的參考依據。
指引內容初步規劃涵蓋三大核心項目,分別為「勞動關係維護」、「防止就業歧視」與「保護個資隱私」。洪申翰強調,推動此一指引的目的在於提供企業規範依據,保障勞工基本權益,同時促進AI技術與人力資源的正向發展。
面對民進黨立委黃秀芳提出的AI取代人力實例,如彰化某企業引進機械手臂導致勞工人數大幅減少,洪申翰坦言,這確實是未來將面對的挑戰。勞動部將強化職業訓練及技能提升,協助勞工從「被AI取代」轉向「駕馭AI工具」。洪申翰指出:「這是很大的挑戰,但我們準備好了,訓練方向也會全面加速。」
洪申翰補充,勞動部與經濟部、教育部及企業界積極協作,導入職場實務訓練,並結合學校培育機制,讓準備進入職場的新鮮人提早掌握AI相關技能。對於中小企業或轉型需求較高的產業,則提供客製化職訓課程與補助,擴大受訓人數與資源投入。
目前勞動部每年AI技能相關訓練人數已逾萬人,未來將持續擴大規模,並與企業、法人、學校建立更緊密合作網絡,落實AI技術「在職訓練化」與「產業鏈結化」。
針對AI應用職場議題,勞動部綜合規劃司司長王厚誠受訪補充,除預計年底發布的職場AI應用指引外,另有「人機協作要點」正在研擬中,預計明年完成,屆時將提供勞資雙方在AI與人力並存的工作環境中更具體的參考架構。
洪申翰最後指出,台灣作為AI技術的重要發展地,雖具備科技優勢,但也需正視AI導入對勞動市場的影響。政府的角色不僅在推動技術創新,更要協助勞工與企業在轉型過程中穩健前行。他強調:「AI是趨勢,我們要讓勞工不是被取代,而是能熟練掌握AI,成為產業升級的一部分。」